作为一名合格的水果店老板 在客户提出疑问的时候要马上解答 这些关于水果的谣言 相信你的客户一定问到过 现小编总结那些水果谣言 希望各位老板都能为他们洗刷不白之冤 做一名合格的“推荐官” 1.多种无籽水果用避孕药培育? 真相:无籽水果中大部分为天然无籽品种,而另一部分则是通过人工杂交培育、使用合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进行无核化处理。 国内登记批准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拱38种。而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使用后3-10天内可以完全降解,即便农民在种植时超规、超量使用也在安全细数控制范围内,远达不到有害剂量。 2.柿子不能与N种食物同吃? 最早的“柿蟹相克”之说起源于东晋,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柿子与其他食物相克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撑,柿子中富含大量果胶、单宁、在空腹大量食用后会在胃酸作用和胃肌机械转下产生凝块滞留在胃中,形成植物性胃石。而根据陕西林科所的检测结果,6月中旬采摘的柿子单宁含量为4.09%,到10月中旬其含量已降到了0.26%,也就是说食用成熟柿子不用担心这些问题。 3.杨梅盐水跑出小白虫会致病? 杨梅中的小白虫就是果蝇,杨梅进入成熟期后果实变软,会吸引果蝇在表面产卵,果蝇在果实表面产卵后幼虫会在果肉内孵化采摘后搁置一天左右便会生虫。 目前对于果蝇虫害并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主要依靠物理套袋和喷洒农药进行控制,若果蝇已将卵产在果实内,则很难处理。但对人体并无危害! 4.草莓打膨大剂可致癌? 膨大剂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学名为氯吡脲,属于农业部登记批准使用的农药品种,20世纪80年代首先由日本发现,之后引入中国,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不同浓度的膨大剂会提高或降低草莓的总酸含量。 草莓的个头与很多因素相关,通过杂交选育、疏花疏果都能得到果实更大的草莓。而某些异常大的草莓确实存在使用膨大剂的可能,但并没有“致癌”那么恐怖。 5.荔枝泡药水引发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口腔分泌物的方式传播。 目前荔枝产地及流通环节中,较常采用的是柠檬酸加食盐兑水浸泡的方式,可将保质期延长至7-15天。柠檬+食盐混合冰水浸泡的方式能降低荔枝外壳表面的真菌,并让果皮处于微酸环境中,延缓其变色,这种保鲜手段较为“绿色”。 此外,荔枝采摘后也有采用漂白粉和二氧化硫气体熏蒸的方式来保色保鲜的,消费者对这类荔枝需谨慎购买。 6.猕猴桃涂抹防腐剂天不烂? “猕猴桃添加防腐剂三月不烂”的谣言,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 猕猴桃在0℃冷藏的条件下可以放置6到8个月不变质,不用添加防腐剂。长时间室温下不腐烂的猕猴桃,有可能进行了特殊保鲜处理。 利用1—甲基环丙烯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可以抑制猕猴桃释放乙烯,时期长时间保存。使用保鲜剂并不能对猕猴桃的VC、可溶性固体物、酸含量保持良好的效果,因此专家建议从经济成本考虑可以不使用保鲜剂。 7.水果也有公母之分?味道口感各不相投? ?橘子和西瓜:“肚脐”大的是母,小的是公,母的味道更好 ?番木瓜:公关椭圆形,身重,核少肉结实,味甜香。母瓜身稍长,核多肉松,味道差。 ?梨:母梨脐部圆而凹入,细腻微甜,公梨脐部不整齐而凸出,质粗味淡。 真相: 水果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公母,民间流传的分辨水果公母的方法都是依据一两种简单的表面形态特征差异。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差异与果实的味道相关,借此来挑选水果不靠谱。 所谓的“公梨”、“母梨“其实是“宿萼果”和“脱萼果“的区别。库尔勒香梨是常见水果中唯一一种能以外形差异判断口味的,而且这种判断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8.瓜瓤里有黄白色的筋,说明西瓜注水了? 真相:西瓜里白色的痕迹是西瓜的维管束。大部分西瓜成熟过程中,这些维管束就降解了。 但是因为肥料、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西瓜的维管束纤维没有降解,甚至发生了木质化,从而形成了黄白色的条带。这样的西瓜也被称为“黄带果”。 9.圣女果(小番茄)是转基因蔬菜,有致癌风险? 圣女果是“原始番茄”品种。将口感风味俱佳的小个头樱桃番茄的优良性状通过常规杂交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圣女果,因此它们并非转基因蔬菜。 10:橘子“打针变甜” 有网友晒图称手摸砂糖橘后指尖变红,怀疑橘子被注射了甜蜜素或被染色。据此,网上出现了“橘子打针变甜”等类似的说法。 真相:注射甜味剂,虽能让橘子局部变甜,但这种橘子极易腐烂变质,需要花费很大精力且得不偿失,一般不会被商贩所采纳。不仅“注射”一说不靠谱,“浸泡”之法也基本不可能。因为柑橘表皮厚实且为油性,外界物质很难附着穿透,甜蜜素浸泡起不到增甜效果,包括金桔这种连皮吃的柑橘也不会使用甜蜜素。 11:红心柚子都是染色的 有消费者反映,买来的红柚打开后并不是果肉通红,只有表层发红,里面果肉有的还是白的,怀疑买到了打针染色的红柚。 真相:这种操作几乎不可能。如果打针注射色素会有明显的针孔,很容易被人识别;针孔会破坏柚子的表皮,受伤的柚子容易腐败变质,不利于保存和运输;如果注射色素染色,色素也很难均匀扩散,颜色差别会很大。至于红心柚子颜色不均匀,可能是因为生长过程中光照、气温、施肥等的影响,也可能是品种差异所致。 关于水果的谣言还有很多很多 它们往往给水果披上了妖魔化的外衣 让人们不敢放心吃。 希望老板们都能练就“火眼金睛” 传播科学的水果知识 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做个 聪明的“吃瓜”群众~ 赞赏 |